公告: 航班时刻表:旅游船时间调整》首班进岛发船时间为7:00;末班进岛发船时间为15:30;末班出岛发船时间为18:00、运营期间流水发船。
首页 > 百年建筑
旗顶山炮台:回望甲午应有恨
2023-11-21 15:04:53
旗顶山炮台
摄影\邹本东
甲午风云已经逝去百年,然而刘公岛上残存的甲午遗迹和大清海军遗址,却如历史的警钟,时时警醒着国人:勿忘国殇,发愤图强。座落在刘公岛上最高峰的旗顶山炮台,就是这样一口发人深省的“警钟”。该炮台在北洋海军时期称之为“大顶子炮台”,英租时期名为“百夫长炮台”,现称“旗顶山炮台”。透过诸多名称的演变,炮台的发展历程和沧桑岁月逐渐清晰,虽消逝百多年,却依然历历在目。
北洋海军:尚未竣工的临时堡垒
1884年的中法马江海战,福建水师全军覆没的惨败,强烈刺激了清廷最高当局。痛定思痛后,掀起了第二轮海防大讨论热潮,并确定了“先从北洋精练水师一支以为之倡”的海军发展战略,北洋海军也由此获得了优先快速发展的优势地位。尽管北洋大臣李鸿章未雨绸缪,提出设防“以购炮筑台为先务,亟须预订巨炮以壮威势。”但囿于财力,威海卫基地设防于1887年才正式拉开序幕。而此时的刘公岛炮台建设尚未展开。
自1887年始,副将张文宣率北洋护军2营驻防刘公岛与日岛,至甲午战争爆发前,共修筑了公所后炮台、黄岛炮台、东泓炮台三座永久性炮台。
就在北洋护军紧锣密鼓地修筑刘公岛海防工程之际,1894年7月,甲午战争爆发。随着战火向威海卫蔓延,北洋海军根本重地的刘公岛首当其冲,其战备无疑需要进一步增强。而此时的李鸿章也只能临时抱佛脚,下令张文宣抓紧构筑临时炮台。他在8月30日的电报中要求张文宣“大顶安炮六尊,运土拉炮,准添长夫三百名。炮设齐,即报明裁撤。” 也就是说,大顶子炮台是从8月30日才开工建设。
航拍旗顶山炮台
摄影\邹本东
然而,战事紧急,留给张文宣构筑炮台的时间不多了,两个月后的11月5日,张文宣向李鸿章上报大顶子炮台正赶凿台基,尚未安装火炮。
1895年威海卫保卫战爆发后,大顶子炮台又有着怎样的作为呢?国内史料未有提及,只能从日本的史料中了解到当时的情况。
北洋海军全军覆灭后,日军于1895年2月17日进占刘公岛。2月19日上午,日本国民新闻战地特派员古谷久纲氏登上大顶子,进行了仔细观察,他还作了详尽描述,全岛最高顶高出海面300尺,仅一条道通达山顶,其险莫可名状。此处的炮台正在建设中,四个炮位已开掘完成,铁板、石块也已搬运到那里,二十八珊榴弹炮(实指口径为280毫米的臼炮)二门横陈山顶。以该炮的威力,五千米射程俯射,可击破军舰铁甲板而贯穿船腹。古谷久纲氏还感叹道也只有中国这等大国,才能凭人多将此二炮搬上山顶。
航拍旗顶山炮台
摄影\邹本东
大顶子炮台按李鸿章要求原本安装六门炮,在古谷久纲氏的描述中仅提到2门,剩余的4门炮在哪里呢?日本《日清战争纪实》一书中给出了答案。书中称,海岸堆场有廿四珊(240毫米)榴弹炮四门,及其炮架、弹药等附属品,半曝露于风雪之中。也就是说,到战争结束时,大顶子炮台原计划设置的6门臼炮,仅仅是开建了6座台基中的4座,且未完工,也只有2门运至山顶,还没有安装,余下的4门还在山下海边尚未搬运。1895年5月,未在战争中发挥威力的6门臼炮,就这样屈辱地沦为战利品……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是对大顶子炮台战略位置最贴切的写照。其火力除覆盖到刘公岛周围海面,还可支援岛上其它炮台,又可与南北两岸炮台配合封锁南北海口,为刘公岛乃至威海湾筑成一道天然屏障。然而,对于如此重要的战略制高点,北洋护军统领的张文宣不会视若罔闻,最为可能的原因是,在战争日渐逼近的危急关头,张文宣已经无暇顾及大顶子炮台,只能对炮台的建设草草收场,而将防御的重点集中在岛上东南侧海滨,集中兵力在岛上东端南侧海滨挖伏兵沟,以及修筑了多处临时炮垒,以防日军由此抢滩登陆。
炮台内石砌建筑
英国强租:远东殖民的“永久炮台”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加速了帝国主义侵华的进程。西方列强在加强对华经济侵略的同时,加紧侵占中国沿海重要港口,在华展开了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激烈竞争。在这场瓜分豆剖的竞争中,与日本沆瀣一气的英国强行租借威海卫。刘公岛被日本占据3年后,紧接着又开启了被英国租借长达42年的屈辱历史。
英租时期的旗顶山炮台
英国之所以强租威海卫,其最初目的就是把威海卫建成其在远东地区的永久性海军基地,既牵制俄国、德国,又控制京津,进而增强其对华事务的发言权。1898年,英国驻华海军司令、海军中将西摩尔(曾任八国联军司令)和皇家工兵部队上校刘易斯相继来威进行军事勘察,并向英国政府提交了威海卫防御设施建设规划。在其计划当中,刘公岛海军基地的建设是重中之重,所有防御设施和军用储备库都建在刘公岛,舰队停泊地点也全部安排在刘公岛海面,并以能够抵挡来自海上和陆地上的任何进攻为目标进行火力和兵力配备。随后,英军在接收日军在岛外及刘公岛各炮台等军事设施的基础上,又在岛上开始了大规模的炮台、兵营、码头、战壕、掩体等军事防御设施建设,而大顶子炮台就在其中。
英国皇家海军中国舰队旗舰“百夫长”号
甲午战时尚未完工的大顶子炮台成为英军新炮台的台址。英军利用原有的一些营房、护墙、炮位等拆毁的石材,在1901年初完成新炮台建设,取名为“百夫长炮台”。炮台之名源自当时的英国皇家海军中国舰队旗舰“百夫长”。
英租时期修筑的信号旗台
英国因英布战争致其海陆军受损严重,遂将海军发展重点转移到造舰上,并于1902年2月放弃了原有计划,将威海卫确定为英国海军训练基地和疗养基地,自此不再投入军事设施建设。百夫长炮台尽管建完,但在英租时期仅是一个未安装火炮的空炮台,由于花费不多,与清军修筑的永久性炮台相比,无论在形制还是用料上都有较大差别。英军还在炮台上面设置信号旗台一座,旗顶山和旗顶山炮台之名也由此旗台而来。
刻有Centurion Battery(百夫长炮台)英文的兵营
如今,凿刻在炮台兵舍外墙的Centurion Battery(百夫长炮台)的英文仍然清晰可见,犹如一块伤疤,永久刻录着大顶山炮台曾经的屈辱。
新中国成立:保家卫国的海防屏障
解放后,处于海防前沿的刘公岛,回到人民的怀抱,成为保家卫国的海防屏障,终于焕发出新的生命。驻威部队在刘公岛各处修建要塞火炮阵地,旗顶山炮台再次成为军事要地。
驻威部队修复了原英军所建的两处圆形炮位,又添建了两处新炮位,共设置美制MK22型76.2毫米高平两用舰炮4门。这批美制MK22型舰炮是购自苏联的二战剩余物资,是美国二战时期援助苏联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大量武器装备之一。
复制的240毫米口径克虏伯大炮
九十年代,甲午战争博物馆以厦门胡里山炮台280毫米克虏伯台炮为样本,复制了两门240毫米克虏伯大炮,安置在炮位遗址处,并对炮台进行了多次修缮。
整个炮台分地下掩体和地上炮位两部分,环绕炮台都建有防护长墙,历经战火风雨侵蚀,现仅存几段残垣。炮台高下分三层,内有蓄水池和良好的通风系统,炮台南侧依崖而建了兵舍、掩体及弹药库,并且相互贯通,所需炮弹可由弹药库直接提升到炮位,极大地节省了时间。炮台使用花岗岩砌筑、水泥灌浆,施工严谨,造型巧妙,坚固实用。就是今天看来,整个工程规模之浩大,结构之复杂,依然令人惊叹不已。
旗顶山炮台现状
抚今追昔,当人们登上旗顶山炮台那一刻,便走进了探寻甲午遗恨的历史隧道:锈迹斑驳的大炮、保存完好的兵舍、炮台周围的苍松翠柏,甚至四面辽阔的海面,都会向你讲述那场震惊中外、改变中国命运的战争,展现出一幅悲壮惨烈的甲午战争历史画卷,犹如一本历史的教科书,时时警醒着每一个华夏子孙。1988年,旗顶山炮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CopyRight © 威海刘公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鲁ICP备14019083号-1  

鲁公网安备 37100202000803号

 
联系地址: 威海市海滨北路101-2号(威海二中老校区北邻)
景区服务电话:0631-5287807
威海新闻网 建设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