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航班时刻表:旅游船时间调整》首班进岛发船时间为7:00;末班进岛发船时间为15:30;末班出岛发船时间为18:00、运营期间流水发船。
首页 > 百年建筑
日岛炮台:不辱使命的海上堡垒
2023-11-21 11:22:15
甲午战争期间,在刘公岛南不远处的一座小岛上,曾发生过一场异常激烈的炮战。30名北洋海军将士以8门大炮抗击日军25艘军舰的轮番攻击,并坚守了8昼夜,取得了甲午战争中少有的一场“令日军胆寒的胜仗”。这座小岛就是威海人所熟悉的“日岛”,率军坚守的将领是时任“康济”舰管带、民国时期官至海军总长的萨镇冰。他荣任首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军委委员等职,也是唯一看到新中国成立的北洋海军将领。百年风烟已逝,日岛仍在。本期《刘公岛百年建筑》,带您一同走近日岛,感怀那场壮怀激烈、悲壮惨烈的战斗场景。
日岛炮台主炮位
邹本东/摄影
海上堡垒
日岛位于刘公岛南2海里处,原为露出海面的一片礁石,远远望去好似衣裳漂浮海中,古称为“衣岛”,因在威海市区向东海湾远眺,它恰处东方日出方位,再加上威海方言中的“衣”与“日”两字同音,清初改叫日岛。
日岛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宽约80米,岸线不足千米,面积仅有一个足球场大小。
甲午战争时期的日岛炮台
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在威海湾沿岸和刘公岛上部署炮台多所,以此构筑“炮”、“舰”协防的海防屏障。北洋护军从海湾南岸载来砂石将其加高,筑成一个近圆形人造岛屿,并在岛上修筑地阱炮台,远远望去,如同天然形成。
日岛炮台基本呈圆形,高出海平面约14米,整体筑有炮位、掩体、火药库、护坡墙等。炮位有两个大地阱,设置英国阿姆斯特朗厂制造的200毫米口径地阱炮2门,还有口径120毫米平射炮2门,口径65毫米平射炮4门,由此成为较为重要的一座海上堡垒,与刘公岛上6座炮台共同构成海湾最前沿的一道屏障。如果这几座炮台被毁,北洋舰队将失去最后的阵地依托,由此可见其战略位置尤为重要。
参观日岛炮台的英国军官(摄于1898年)
日岛因其位置特殊,倍受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关注。他在勘察各口岸海防奏折中,还特意提到了日岛,提议修建铁甲炮台一座,建成后,他亲自乘“小火轮”勘视基址。李鸿章在1891年奏校阅海军事折中称“臣等于十七日至黄岛,次日至日岛实验地阱大炮,于隔海里外置靶,一击而中,瞬息升降,灵准非常。”此时的清廷也为威海卫沿海布有如此坚强防御壁垒而深感海疆之安宁。然而,坚如壁垒的海防工程在腐朽的封建清王朝统治下依然形同虚设,仍然阻挡不住日军铁蹄的入侵,日岛被历史推到风口浪尖之上。
临危受命
1895年1月30日,日军仅用半天时间,就轻松占领了威海卫以及威海湾南北两岸的诸多炮台,随后对刘公岛及港内的北洋舰队发起了全面进攻。
日岛原先由3名外国人、40名步兵和25名水兵防守。在日军强大炮火攻击下,那些步兵已没有什么用处。为加强日岛防御力量,丁汝昌特令“康济”舰管带萨镇冰临危受命,率领30名水手到日岛镇守,适值寒冬腊月,狂风呼啸、滴水成冰,萨镇冰与众水兵不畏艰辛,由此开启了长达8昼夜的浴血奋战。
北洋海军任职的萨镇冰(资料片)
萨镇冰在近20年的海军生涯中,无论是教授学生,还是管带大小舰艇,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是带领水兵驻守日岛炮台,还是他从军以来的第一次。日岛没有淡水、粮食、蔬菜,守军所需物资全靠刘公岛和威海湾南岸供应。
日岛炮台地下掩体现状
为避炮火,守岛官兵住在阴暗潮湿的地下掩体中。恶劣的生活环境,加之劳累过度,萨镇冰一度身患疾病。其夫人陈氏闻讯从福州赶来探视,正准备登上“康济”舰时被萨镇冰得知,他当即下令水兵撤开舷梯不准夫人登舰。部下反复劝说,萨镇冰仍不准千里迢迢赶来的夫人登舰一晤,他正色道:“此地非同寻常,今日非同寻常,怎能允其登舰?告她当我已死,令其速回。”萨夫人被拒见,只得垂泪南归。以战事为重的萨镇冰,忍受病痛的折磨,与水兵们日夜坚守日岛炮台抗击日军。
2月7日的战斗最为惨烈,日军以“扶桑”、“筑紫”等25艘舰艇轮番向日岛轰击,已被日军占领的威海南岸各炮台也向日岛猛轰不已。萨镇冰激励水手坚守岗位,誓死拼战,刘公岛上的炮台也频频发炮支援,双方展开了异常激烈的炮战。
日军战舰“筑紫”号(资料片)
据香港《孖刺新闻》战地记者肯宁咸报道,地阱炮由于没有反射镜,所以要有人在炮台外面引导射击方向,这是一项极其危险的任务,但年轻的水兵毫不畏惧。受了伤的,裹伤再战,多次击中日舰“扶桑”和“筑紫”。
英人绘制的日岛炮台(1898年)
据日军战史资料记载:“此役,敌炮台颇能战。以八门大炮抗击我舰队二十余艘,运转巧妙,猛射我各舰。”日本海军遭此打击,气焰受挫,只得暂时停止进攻。虽然打退了日军一次次进攻,但守岛官兵伤亡很大,火药库被炮火炸毁,驻军营房被炸塌,一座地阱炮被炸坏,且妨碍了另一门地阱炮的射击。由此,日岛炮台已经失去了抗敌作用。丁汝昌不得已下令放弃该炮台,萨镇冰只好奉命撤回刘公岛。然而,日岛炮台在萨镇冰的带领下,用仅有的8门火炮抵抗日本舰队25只舰数百门速射炮的轮番围攻,使日军未能向威海湾越进一步。
传奇一生
萨镇冰作为少有的活到民国、唯一活到解放后的北洋海军军官,他本身就是一本活的历史百科,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萨镇冰戎装照(资料片)
甲午战后,清政府重建海军,急需海军人才,奉命择址另建海军学校的萨镇冰,亲眼目睹在甲午战争中文登、荣成籍的水手勇猛善战,遂决定在烟台建校,以便多招收一些烟、威一带的学生入校学习。1903年冬天,海校正式开办,创办不久,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06年,中国首次派遣海军学生赴日本留学,烟台海校就有24人入选,居各海军学校之首。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清廷急调当时在上海的萨镇冰率海军主力舰只围剿革命军。当时担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的黎元洪,致书天津水师学堂的恩师萨镇冰,萨镇冰“不忍自残同种”,遂辞职而去,在他的感召下,长江中的全部舰艇都转向革命军一边,深明大义的萨镇冰暗中保全了武昌起义的胜利成果。
晚年的萨镇冰(资料片)
萨镇冰还有一个“活菩萨”的称号。在1927年至1929年三年中,住祠堂,睡公所,不分昼夜从事赈灾工作而被南港九十三乡百姓赋予的。
新中国建立前夕,蒋介石力劝萨镇冰前往台湾,但被他断然拒绝。萨镇冰一生爱国的表现和关键时刻的政治选择得到中国共产党的肯定。1949年10月1日,萨镇冰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见证新中国海军阅兵方阵走进天安门,时年91岁,为城楼上最年长者。
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后打进了汉城,萨镇冰得知此事,回想起57年前的甲午悲歌,当即作诗一首: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萨镇冰书法作品(资料片)
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萨镇冰看到新中国蒸蒸日上和抗美援朝节节胜利,挥毫写下歌颂新中国的诗篇:“师入三韩大有声,海东形势一番更。美军屡败终难振,华裔方兴孰敢轻”;“中华解放两周年,耕者而今各有田。治匪法严无报警,救邻师壮尽称贤”。(《一九五一年国庆颂诗》)。
1952年4月10日,萨镇冰在福州病逝,享寿94岁。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均发来唁电。
今炮台遗址尚存,保存较为完整,1988年日岛炮台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CopyRight © 威海刘公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鲁ICP备14019083号-1  

鲁公网安备 37100202000803号

 
联系地址: 威海市海滨北路101-2号(威海二中老校区北邻)
景区服务电话:0631-5287807
威海新闻网 建设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