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自10月7日起,首班进岛发船时间为8:00;末班进岛发船时间为14:30;末班出岛发船时间为17:00、运营期间流水发船。
首页 > 百年建筑
东泓炮台:刘公岛护军前哨
2023-11-21 10:12:54
北洋护军在刘公岛共修筑了东泓、迎门洞、旗顶山、南嘴、黄岛、公所后等6座炮台,均为德国人汉纳根设计。
 
日军绘制的东泓炮台地图
东泓炮台又称东风梢炮台,位于刘公岛最东端,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1890年建成。
炮台由地上炮位工事和地下掩体两部分组成。地上炮台设有240毫米口径和120毫米口径平射炮各2门,75毫米口径行营炮6门,速射炮4门,共计14门火炮。其中240毫米口径大炮,由德国克虏伯兵工厂制造,炮身长8米多,有效射程达6000米,炮口最大仰角22度,俯角5度,可全周射击,是当时非常先进的后膛来复线式大炮。炮台火力可覆盖刘公岛东部海面与南北两海口,并与日岛及威海湾南帮炮台形成交叉火力,共同封锁威海湾南口。
炮台兵舍
地下掩体依势掘崖筑兵舍11间,每间约22平方米,通风良好,设计合理,可驻军500人。并设有弹药库。炮台、兵舍、弹药库有坑道相互贯通。坑道为石结构,拱券穹顶,用花岗岩砌成,最高处4米,宽3.2米,全长430米。士兵经坑道可直达炮台。弹药库与炮台之间有运输弹药的专用通道,弹药可直接提升到炮位。整体设计十分严谨,科学而实用,也充分考虑到战时炮台隐蔽、安全、便捷的需要。
坑道内的弹药库
护军统领张文宣率军在构筑炮台的同时,又沿刘公岛南海岸线,修筑南嘴防护土墙一道,起于最东端的东泓炮台,止于东村村东,长约千米,防御敌人由此上岸。山顶筑防护墙一道,东起东泓炮台以西,西达公所后炮台,顺山脊而行,长约5000米。另在东村以东的山沟中,于山腰处建总药库1座,于山脚下建甜水仓1座。
连接东泓与公所后炮台的防护墙
在张文宣及北洋护军艰辛努力下,威海卫要塞基地,“创建炮台,累岁经营,已成重镇。”1891年,李鸿章偕山东巡抚张曜巡阅威海卫,逐一视察了南北两岸与刘公岛新筑各炮台,观看火炮演练,新式炮台巨炮森列、气势恢弘,雷炮快利,海防建设成就斐然,均极口赞誉。李鸿章对张文宣的治军有道极为满意,张文宣因公授副将。
从地图上看,刘公岛的形状像一门倒过来的大炮,而东泓炮台的位置正位于向东南伸出的炮口上。东泓炮台建成后,由张文宣率领的北洋护军驻守。
威海卫保卫战中,日军海陆两路猛攻刘公岛,先后发起八次进攻。东泓炮台发挥其优势,协同日岛、南帮炮台,重创日舰多艘。
被日军占领后的东泓炮台
日本《日清战争纪实》记载,2月11日上午9时,第三游击舰队10余艘开进威海湾东口,多炮轰击东泓,东泓炮台亦发火炮,火势颇猛烈,清军不屈,虽然连日连夜被困,疲惫不堪,但依然奋力抗击,并且连续击中日舰天龙、葛城、磐城三舰,天龙舰副舰长中野大尉血肉横飞,死伤14人,日舰退去。
甲午战争日军在东泓炮台俘获的炮弹壳(刘毅收藏)
护军统领张文宣身先士卒,不避艰危,奋勇抗击,在2月11日日舰发动的第八次进攻当中,东泓炮台240毫米口径大炮被击毁,守军伤亡殆尽。面对北洋海军投降和全军覆灭的悲惨命运,张文宣临死前遗书李鸿章:“此次战事有守一月而不支者,有守数月而不支者,有守半年不支而至死不屈者。相座当付泰西各国观战武员评其得失勇怯,不能以成败论”。遂自杀殉国,时为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十八日,公历1895年2月12日。
英租时期的东泓炮台兵舍
站在东泓炮台朝东南方位极目远眺便是韩国、朝鲜、日本,地理位置比较特殊。甲午战后,英国租占刘公岛时期,英军曾将东泓炮台的坑道和炮位改造利用。
东泓炮台雪景 杨强 摄
东泓炮台虽毁于甲午战火,但地下掩体、兵舍等依然保存完好。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CopyRight © 威海刘公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鲁ICP备14019083号-1  

鲁公网安备 37100202000803号

 
联系地址: 威海市海滨北路101-2号(威海二中老校区北邻)
景区服务电话:0631-5287807
威海新闻网 建设维护